1 扮演請戶插秧舞早乙女一角的由松本理奈。一邊手持日本傳統樂器「四竹」打拍子一邊跳舞。2 戴上野獸面具的小男孩帶來的熊川童子獸舞。這種舞蹈的目的在於祈禱,從江戶時代流傳至今。3 葛尾村的能樂與狂言表演地點過去是能樂舞台。4 於磐城市淨延寺進行的自安我樂念佛舞,太鼓與平鑼響徹雲霄。1 2 3 4 18除了相馬地區威武雄壯的傳統祭典「野馬追」,福島濱通地區還有其他紮根於百姓生活的傳統。日本各地流傳至今的傳統活動是多半與農業相關的儀式或表演藝術,透過歌唱舞蹈等表演來酬神,祈求豐收或是感謝豐收。然而,即便是年年在各地鄉村舉辦的傳統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承擔傳承使命的人逐漸減少,許多活動至今已經消失。歌唱和舞蹈需要由前輩親自傳授後輩,否則很容易失傳。但在濱通,有一群人願意一直傳承先人流傳至今的傳統表演藝術。「插秧舞」是東北地區的傳統藝能之一,旨在祈願五穀豐收,但每個城村有其獨特的舞蹈和服飾風格。浪江町的「請戶插秧舞」,不僅擁有華麗奪目的服裝,舞蹈更因高雅優美而受到注目。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江戶時代(1603~1868年),表演於當地的苕野神社安波祭期間奉獻,比一般田植季節的5月提前了3個月,於2月舉行。然而,311大地震襲擊了請戸地區,不僅神社與祭典用的服裝被海嘯沖走,當地更是被指定為災害危險區域,居民不得不離開。請戶演藝保存協會的佐佐木繁子表示:「這樣下去,插秧舞一定會失傳。因此我們託人收集材料,自己縫製服飾,聯絡四散的居民,在地震的5個月後於磐城集合,進行表演。」請戶的插秧舞共有3個角色:插秧的「早乙女」、搬運稻苗的男子「才藏」與打鼓跳舞的「中打」,插秧舞由三者的舞蹈交織而成。早乙女頭戴裝飾有手作花朵的「花斗笠」,當插秧舞樸素的歌曲響起,中打便開始激烈敲擊太鼓,早乙女則配合動作,夾響手上的竹製樂器「四竹」打拍子。緩慢的節奏反映出農耕社會與稻作文化的世界,轉瞬即逝中彷彿帶領觀者來到一種介於夢想與幻想的空間。相對於優雅緩慢的插秧舞,以激烈的動感而引人注目的是同樣起源於江戶時代的磐城市傳統表演「自安我樂念佛舞」。日本的盂蘭盆節是結合日傳承家鄉的舞蹈祖先代代相傳的祈禱之舞
元のページ ../index.html#20